取得清大生命科學博士學位、33歲跟著指導教授進入庚大學當副教授、於2002年開始與醫師合作研究腫瘤生物標記的余兆松提到,當時長庚大學就很注重學術研究要能夠落實到臨床應用,而且長庚醫學院前院長李英雄醫師在20多年前就建議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要立即開始發展基因體、蛋白體、代謝體等體學和生物資訊的先進研究,認為如此才能趕上世界潮流,才能具有宏觀角度看待許多事物。李醫師這樣的觀念在如今看來是很有遠見的。
與長庚合作的哈維爾教授告訴團隊:不必重複去發現可能有用的疾病標記物,而是可以從諸多現有的可能疾病標記物去作驗證,再將效果比較好的標記物進一步進行昂貴且難度更高的臨床試驗。他也強調應該運用精確的分子診斷方式來指導不同階段診治的進行,以改善治療效果、減少醫療負擔,而要達成此目標,可以透過生物標記這個途徑。他在近10多年也呼籲關注「我們要怎樣善用遺傳學和生物化學在過去半世紀所積累的龐大知識,使癌症病人受益」余兆松提到,哈維爾教授認為藥廠往往傾注很多財力、物力和人力進行藥物開發,但真正有效的抗癌藥卻很少,所以應該著重於早期診斷癌症,這才是關鍵所在,哈維爾教授也進一步指出,他相信最有效得路徑是改良分子檢測,藉以診斷哪些人有高罹癌風險、提早發現早期癌症、在療程中監測治療反應,同時也能為預後的評估提供更多參考依據。這些想法和提點大大影響了長庚分醫中心以開發可早期發現疾病的標記物作為發展方向。
至於要選擇哪些癌種或疾病進行研發?余兆松說,長庚有擬定評估研發方向的12個條件:要有該領域的臨床專家、病人很多、有明顯高危險群、在有生之年有機會明顯改善病症、有機會降低醫療成本、病程進展很快、過去二十或三十年間已經有很多可能的標記物、有機會改臨床治療策略、有本土的重要性、有好的對照族群、有進行臨床試驗的可行性及有完整的健保資料,當時的包家駒校長與哈維爾教授到全台醫院瞭解臨床狀況,也因為口腔癌在台灣男性發生率為世界第一,所以就擇定了口腔癌作為研究標的。
在驗證口腔癌生物標記時,余教授團隊以唾液作為檢體而非血液,因為血液有經過全身循環、較難找到好的標識,而唾液最接近病灶且取得容易後來分別對唾液和血液進行標記物的確認比對,果然在唾液中找到了隊從1000多篇研究生物標記的文獻中,精選50個以上的蛋白質分子候選標記,接著標靶質譜定量技術驗證從衛福部口腔癌檢計畫取得的460個受試者唾液檢體,最後成功建立一組四個蛋白質的標記物組合(包括最具表現差異的標記分子STBM-1)。這是第一個大規模的口腔癌唾液標記驗證試驗,有國健署、奇美醫院、林口長庚和高雄長庚醫院等共50多位成員共同合作,「這是真正透過大規模驗證再現標記物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是目前絕無有的。」余教授道,並表示這次的經驗讓他瞭解開發臨床有用的生物標記困難與價值,獲益良多。這項研究成果也於2016年9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被選為當期重點報導。
根據試驗結果,透過這套生物標記蛋白質組合分析,可以精確診測超過九成的口腔癌患者,尤其可篩檢出八成以上的第一期口腔癌,有助早期口腔癌檢、評估癌前病變的癌化風險、追蹤治療效果並早期發現癌症復發。前面提到這項技術已經開發成類似驗孕棒的快篩試劑,只要把口水滴上去·出現2條線(陽性),代表罹癌風險很高,應該立刻去醫學中心做進一步檢查,藉以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醫療支出。這項產品計將再於印度、泰國和馬來西等地醫院進行臨床試驗,進一步推進國際市場。
原文:https://innoaward.taiwan-healthcare.org/advance_detail.php?REFDOCTYPID=0lmxluatpgjqd6bo&REFDOCID=0razt8il1svz6t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