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來源 : 經濟日報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葉明龍教授(右起)、國研院儀科中心主任楊燿州、世延生醫董事長邱宏達、成大醫院整型外科主治醫師潘信誠,產學研醫共同攜手合作。 楊鎮州/攝影
整合台灣生技醫療與ICT兩大優勢,匯聚產學研醫豐沛能量,聚焦精準醫療。世延生醫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研院儀科中心)、成功大學、成大醫院及川亘科技共同攜手開發出首台「結合電刺激與紅外線治療的慢性傷口癒合治療儀」,在「2019醫療科技展」中展出。
「慢性傷口癒合治療儀」是藉由世延生醫已具備的電刺激核心能量,成功大學的創新研究與臨床前試驗,國研院儀科中心的試製與法規認證輔導,再加上成大醫院的臨床評估與驗證,同時借助中科廠商醫療銷售通路,共同針對長期無法癒合慢性傷口,提供改善的治療方式,期造福廣大慢性傷口患者。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統計,每年花費在治療慢性傷口上的經費高達10億美元,另外根據市場研究報告,預估2019年全球貼布及敷料市場產值可高達新台幣183億,加上已開發國家人口趨向高齡化、糖尿病及肥胖人口增加,亞洲如中國、印度和日本市場尚未開發,可預期未來傷口照護的需求龐大。
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不易癒合,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光是台灣目前就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且每年還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對於照護慢性傷口將成為醫療的沉重負擔。成大醫院整型外科主治醫師潘信誠指出,這次的合作主要是針對難以癒合的皮膚慢性傷口,找到一個可以促進皮膚癒合的輔助方法,透過儀器提升細胞增生的能力,達到加快傷口癒合的目的。
潘信誠說,所謂的「傷口癒合」是人體的自然生物過程,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慢性疾病或傷口感染的原因延緩,而導致血液流動和皮膚再生的速度變慢,此時使用傷口照護敷料可以有效的促進傷口癒合,同時減少感染的風險,若再加上使用慢性傷口癒合治療儀對於傷口照護具有正面幫助。
以開發口腔癌生物標誌免疫快篩試劑為主的世延生醫,著重在胰臟癌與肺癌等重大癌症早期篩檢預防與治療,並透過技轉及產學合作等方式技術加值。
世延生醫董事長邱宏達表示,這次發表的「結合電刺激與紅外線治療的慢性傷口癒合治療儀」是電刺激技術的延伸,讓傷口照護可以得到良好的解決方式。邱宏達說,透過國研院儀科中心了解到成大團隊的創新研究能量,又得到國研院儀科中心的技術輔導,才能使世延生醫現有經皮神經電刺激器產品可以技術加值,再加上目前透過成大團隊的臨床前試驗與反覆的驗證確效之中,及科技部中部管理局加速中部地區生醫產業創新計畫協助,相信不久之後,慢性傷口癒合治療儀可望成為指標性的創新醫材產品。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葉明龍教授表示,研究中發現,當皮膚受傷後,傷口癒合過程中會有明顯的電流流動,這是正常傷口癒合所必需的,此外臨床前試驗也發現不同型式的電流刺激,會有促進細胞釋放生長因子與移動的作用,傷口也有加快癒合的現象。同樣的,以紅外線促進傷口癒合也有相當多的研究及實證資料,但這與電流促進傷口癒合的方式並不相同,因此發想出將二者結合成促進傷口癒合的治療儀。
國研院儀科中心於2014年創立國研醫材聯盟,目的是在於配合北、中、南科學園區發展特色,串接醫療電子、高分子醫材及金屬醫材三大醫材技術能量,從技術、檢測、法規、驗證、臨床到資金大隊接棒全程服務,而為使產業可以加速前進,去年並升級至「一站式醫材加速器」,也協助研發團隊產品與國際市場接軌,大幅降低醫材產品的研發成本及風險,提高成功率。「重視客戶的客戶需求」在短短時間內受到產業界與學術界的青睞,從聯盟成立至今已經協助輔導的研發團隊與平台超過130家,服務件數逾200件,並且突破法規限制,累計輔導國內外醫材產品上市許可共計20案,成效顯著。
「醫材的重點在於安全有效、品質穩定,取得認證更是關鍵。」國研院儀科中心主任楊燿州指出,儀科中心可協助廠商縮短從一開始的發想、設計、元件以及紀錄的時間,更快速的取得認證許可。
楊燿州說,了解醫生的臨床需求,進行評估,再透由需求,主動去發掘學校具有產業化的潛力技術或專利,將加值、升級融入產業需求,讓產業界的商品化有實際的出海口是國研院儀科中心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再加上國研院儀科中心可以提供的雛型品製作、產品試量產等技術加值服務與創新商業模式輔導等多樣化的服務,可以有效把醫界的需求、學界的能量、與業界技術串連在一起,成為產學研醫密不可分、最佳的合作拍檔,進而提高新創產業的成功率,最終希望達到「產品國際化、聚落全國化」的目標。